欢迎访问浙江卡斯帕新能源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网站首页|联系我们|English|English(new site)
全国销售热线: 0577-61717999
全国销售服务热线: 0577-61717999

[文学赏析]从贾宝玉“以情悟道”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的“色空”主题


人气:2186 日期:2016-12-30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通部《红楼梦》皆为贾宝玉悟道而设。通读《红楼梦》不难看出全书到处弥漫着虚幻无常的凄凉氛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贾宝玉而已。”本文即以贾宝玉在“悲凉之雾”中的“呼吸”、“领会”取到于“情”,来作为《红楼梦》“色空”主题的阐述路径。


一、《红楼梦》“色空”主题的确立


作者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写道:“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的眼目,亦是此书的立意本旨。”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是在有意,且明确的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即《红楼梦》的本旨即是一“梦”字、“幻”字,以及与此属同一范畴的“等”字。尽管“梦幻”的道家“玄”的色彩更浓重一点,但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作者有意将佛、道的概念朦胧化。故而我们可以将这一范畴归结为佛教中的“空”。有于此我们再联系一点,即《红楼梦》通部书都是建立在一个虚无缥缪的神话传说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得“梦幻”的基调更加浓重,“空”的范畴更加明朗清晰。

又,作者在书中言:该书“大旨谈情”。我们知道“情”在佛教中乃是因“色”而产生的种种虚妄的情感,因而我们可以将曹雪芹“大旨”谈的“情”归结为“色”的范畴。而书中又说到“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笔者认为这正是贾宝玉“以情悟道”具体路径的展现,同时也是对“色空”主题的归结。        


二、“色空”主题的展开——以情悟道


如果说《红楼梦》的“色空”主题是在一片“悲凉之雾”中展开,展开的载体是贾宝玉,展开的方式是“以情悟道”——在温情当中来体证人世百态的“无常”。那么具体的过程就应该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在此过程中贾宝玉的情感相继发生变化,依次是:情识、情困、情悟、情绝,又分别以痴情、泛情、至情、绝情的样态加以呈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因空见色——宝玉“情识”

“因空见色”是贾宝玉以情悟道的第一环节,在此环节中贾宝玉因意识的初萌,而粗略的领略了“情”的滋味,因为其呈现的样态是荒唐的,故而可定义为“痴情”。

所谓“因空见色”,包含着两层的意思:一是因空“见”色,即“空”指的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虽禀赋性灵却空空如也,人情百态一无所知;“色”指的是因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点化所触动的凡心,所恋慕的红尘中“昌明隆盛”、“诗礼簪缨”、“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等诸色相;二是因空“现”色,即指禀赋灵性的顽石因“凡心已炙”于“无”中而生“有”(“无中生有之数),所幻化出来的“宝玉”。

然而,无论是幻化之前的顽石还是幻化之后的宝玉,都已经有了意识的初萌,但是真正领略情之为何物者,还在于第五回作者用梦幻的笔法将诸般色相在贾宝玉面前一一呈现,令其历尽“饮馔声色”,并借警幻仙子之口让贾宝玉明确了自己“天分中生成的一段痴情”乃千古奇情(即“意淫”)。值得深味的是,警幻仙子的初衷本是想让贾宝玉在“饮食男女”中有所醒悟,而渐弃此道,进而“留意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期反而让贾宝玉反向认定了自己“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自命“怡红公子”“绛洞花王”。笔者认为这正是贾宝玉“情识”的最佳体现,而贾宝玉被许多夜叉、海鬼拖入迷津更是有着深层的意味,这无疑象征着贾宝玉在情感上陷入追慕风流而无法自拔,从此沐浴在风流与性情交织的雨露之下“呼吸而领会”。而贾宝玉与袭人偷试云雨就是“痴情”所表现出来的样态,同时也是将贾宝玉的“痴情”放到现实层面上来加以展现和落实,让贾宝玉在更加真实的层面上来“呼吸”“领会”,为“由色生情”做好铺垫。

(二)由色生情——宝玉“情困”

所谓“由色生情”者,即指作者将贾宝玉置身于“女儿国”中,面对园中女儿们的风流通脱、华光异彩,真性情的自然呈现,而导致情感泛化,并由此所引发的种种纠结。亦即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的大苦恼。

在第九十一回宝黛互对禅机之前,我们很难比较在贾宝玉的情感上谁占的分量更重,只能说在此之前的贾宝玉是“博爱”的,情感是泛化的,是倾注在一切美的形式之上的。这一点曹雪芹借傅家的两个嬷嬷之口清楚的说出,言宝玉“日常没人在跟前,就自苦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若再联系二十四回宝玉见了桃花“落红成阵”遂与黛玉葬花的惜花之情;五十八回感慨“把杏花辜负了!”并由“绿叶成荫子满枝”引发对红颜易逝的惋惜。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贾宝玉对美的真情倾注,然而这些美的形式虽然是以花的样态呈现出来的,但却隐射着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因为在《红楼梦》中,作者正是将女子作为花的生命来塑造的。如果我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可以说贾宝玉的情感所依托的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式的温情氛围,也正是因为此,贾宝玉满眼是“景”,满心是“情”,情感在温情中流于泛化而陷入“博爱”的困境。如第二十一回因宝玉恋慕林黛玉和史湘云而在彼处梳洗,从而引发袭人、麝月的醋意。又如第二十二回宝玉为了调和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可能会产生的误会,反而将两人都得罪了。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将两回文字承接的如此紧密,乃是刻意将贾宝玉因泛情、博爱致使情感陷入纠结这一问题明显的暴露出来,让贾宝玉的情感接连受创,从而使得贾宝玉不得不思考“何以会如此?”。而我们从贾宝玉所续的《南华经》即可以清楚的看到贾宝玉确实在艰难的思考着在风流通脱的朗照下何以安放自己的情感。然而此时他所理解的情感陷入纠结的原因在于“她”而不在于“己”,虽然“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以及信誓旦旦的“管谁什么相干”、“也与我无干”、“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似乎是他体悟到了“不作狠心人,难成自了汉”,然而却恰恰是他内心情感纠结的大暴露。至于他所作的偈语,更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为黛玉一语道破。凡此种种,我们有理由说当下的贾宝玉正陷入情感的纠结难以自拔,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此时未能超脱,却已朦胧的体会到了一些意味,正如作者借薛宝钗之口说出的“存了这个意思”,为日后继续思考、参悟“一生情感将何以安放”埋下伏笔。




(三)传情入色——宝玉“情悟”

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贾宝玉在由“泛情”达于“至情”,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割舍过程,因为在“泛情”阶段贾宝玉是将真情自然的投放到一切美的形式之上,而到了“至情”阶段则是因真情的放空而无法回融的被迫压缩,虽然最后在林黛玉那里得到回应和落实,但毕竟过程中割舍的烙印还是异常清晰的。

如果要将这一结论在小说中落实,那么首先我们要将目光投射到第三十六回,贾宝玉目睹了龄官对贾蔷的情意缠绵,而对自己却“厌弃”非常、不理不睬之后,深有所悟,一向以获得女儿们的眼泪为“有造化”、死得其所的贾宝玉,此时醒悟到女儿们的眼泪并不是单为了葬自己,自己并不能全得,无奈的说出“从此后只是各人得个人眼泪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爱情的层面第一次让贾宝玉的情感接受洗礼,让他初步体悟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贾宝玉不愧为“情种”,准确体悟、不错不爽,成功的将情感由“泛情”指向“至情”的终极目标。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曹雪芹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停留在爱情的层面,在亲情的层面上也同样展开了探讨,如在第七十九回贾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艳斗色”,在一片“寥落凄惨”的情景中贾宝玉“情不自禁”的吟出“故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而当贾宝玉听到迎春的悲惨遭遇后向王夫人献策“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就是他所能做出的最有力的挽留了。怎奈“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尽管万般的不愿、不忍,亦回天乏术。

贾宝玉在经过这两翻的困顿之后,深切的体会到了要想超脱只能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让情感在回应中得以落实,只有情感得以回融,才能使心灵在无明的“恐怖、颠倒、梦想、缠碍”诸烦恼中得以慰藉。而在此作者又特意让林黛玉来将贾宝玉点破,笔者认为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蕴的,回顾书中贾宝玉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林黛玉的性灵比自己强,又言“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不难看出这些都是贾宝玉在心灵深处所做出的对“知己”的指认和悬系情感的落实。至此我们可以说贾宝玉完成了由“泛情”向“至情”的过度,而“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即是在达于“至情”后,所做出的宣言式的结论,而“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有如三宝”更是对林黛云这份至情所做出的至死不渝的承诺。

(四)自色悟空——宝玉“情绝”

如果说寻找到林黛玉这份“至情”是贾宝玉在精神上建立起来的“理想国”,那么曹雪芹的创造性和深刻性还在于他并没有将思想停留下来,让情感沉浸在温情当中自我玩味、自我珍惜,而是很快地将这个贾宝玉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放到现实的悖谬中遭受冲击,以林黛玉的死和大观园的荒废来向贾宝玉呈现至情的消逝、风流的散尽,在真情遭受危机的悲凉氛围中将贾宝玉的情感陷入苍茫,从而不得不思考人生的意义何在。

在这一过程中,贾宝玉并非一朝悟道,而是渐悟,逐步体悟到荣华富贵、温柔香艳、风流性情与无常的关系,彻底地穷心绝路后进而走向佛的怀抱。如在第九十八回当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已死“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接而进入“阴司泉路”访寻林黛玉。在此,如果我们联系《长恨歌》中的两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便不难看出这正是贾宝玉对至情难舍,在精神上做出的向上和向下的苦苦追寻,而第一百零九回中贾宝玉在“侯芳魂”时所吟出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便是对此所做出的更加明确的展开。然而此时的贾宝玉尚未了悟,“不能撩开”的原因一方面是亲情难舍;而另一方面就是依旧恋慕脂粉香艳。这足以说明此时的贾宝玉仍然没能“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而贾宝玉因为丢了通灵玉而迷失本了性,也正是贾宝玉对情缘难以割舍,在悟与不悟之间徘徊所表现出来的尴尬。而和尚“送玉”、“发问”,所象征的即是佛的点化。终于,在和尚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贾宝玉彻悟了:“石头”之所以成为“宝玉”,正是因为荣华富贵、温柔香艳、风流性情所包裹,致使本性迷失。所以贾宝玉坚持“还玉”正是彻底的“明心见性”的表现。从此“走出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


三、“色空”主题的归结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贾宝玉“以情悟道”的具体心历路程,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环节既是深入的依次展开,同时又是循环往复的暗接。如果我们将首尾两句连在一起来看,便可一目了然,即“因空见色、自色悟空”。这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正是一个“色空”的展开和归结,而“情”不过是充斥其中的一个“桥梁”罢了。换句话来说,贾宝玉“以情悟道”,“情”是具体的载体,是过程的展开;“道”才是“色空”主题的全部内涵和归结。具体就是指:作者让贾宝玉在“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中“呼吸而领会”,体证到了荣华富贵、温柔香艳、风流性情的“无常”,用和尚来象征佛的点化,在“信了和尚”之前只信“情”,追求“此身甘向情中老”;“信了和尚”之后自绝于“情”,认可“人间有味是清欢”。以“色”的破来作为“空”的立,同时又以“空”作为“色”的诠释及充实的内涵。从而得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作如是观。




转载自红楼梦学刊 侵删


地址:浙江乐清白石镇新河浃工业区卡斯帕大厦   销售热线:0577-617179999  E-mail:info@chinacarspa.com
厂房:浙江省温州市经济开发区金海园区滨海二十路340号

Copyright © 浙江卡斯帕新能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7004989号 技术支持.金欣网络科技

卡斯帕新能源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讯息

Copyright © 浙江卡斯帕新能源有限公司